读书笔记: 中國近代史(下冊)

https://book.douban.com/people/fleure/annotation/1476218/

人事变动

<原文开始>邓小平亲自导演了九十多位批评市场导向改革的党内元老引退。</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随着保守派的大部分批评被抑制,改革派获得了全速前进的授权。但是,他们知道,退休的老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影响。他们愿意退休或许是因为达成了这样的谅解:他们支持的人选李鹏将任命为政治局常委,并将以后出任总理。</原文结束> ##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原文开始>引人注目的是,邓小平在整个春天里保持着沉默,疗治他因损失胡耀邦而引起的内心痛楚。</原文结束> ## 粉碎四人帮 <原文开始>在会上,他们决定与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建立联盟来对抗四人帮,并以广州位大本营。如果江青篡夺了政权,他们将建立一个临时中央与她抗衡。</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华国锋反驳说他不仅能够胜任,而且还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过后一想,这是一种表明他有意要清除四人帮的预兆。</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华国锋和叶剑英负责各个方面,陈锡联受命担负保卫北京的责任,汪东兴则负责逮捕四人帮。与此同时,广州军区进入警戒状态,随时准备接到命令就派两个师空运到北京。</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四人帮控制不了军队,只控制新闻媒体,而媒体是缺乏组织与火力的。因此他们非常依赖对媒体和文化舞台的控制来制造公众舆论,营造一种夸大的权力形象。他们听到了响亮的支持声,也受到了广泛的报道,这些东西或许诱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强大,而实际上他们并不那么强大。</原文结束> 公司的 PR 也是这样,对公众的影响可能效果达不到,却首先蒙蔽了自己。 ## 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 <原文开始>在大陆遭受惨败的国民政府,在台湾却成功地将这座岛屿建设成了一个"模范"省份和亚洲的出色地区。台湾人民在物质上享受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遍小康和高生活水平。然而,尽管有这些外表的繁荣,它终究只是个作为有限的小岛。它不是中国的精神之乡。年纪较大的大陆人感到没有社会根基,思想孤立,精神空虚。年轻人则因为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而泄气。许多人的最大愿望是移居他处谋求新的生活。虽然大陆人仍然渴望会到大陆,但想法实际的人知道,这只是一个梦想,在他们有生之年难以实现。“回大陆去”的口号已经沉寂了,相反,人们更看重把台湾说成一个具有永久价值的“宝岛”。台湾不再是一个最终回归大陆之前的中转站,而是成了一个可以逃脱共产党统治的栖身之地。物质上的繁荣与精神上的焦虑共生共存,这验证了一条出自圣经的真理:人能仅仅靠面包生存。他需要有希望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原文结束> ## 共产党的挑战 <原文开始>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共产国际的政策.. 中共的革命策略基本上是由斯大林在几千英里外遥控的,而他的指令时而是凭空想象的产物,时而是与托洛茨基争吵的结果。</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在土地改革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将各类土地一视同仁地平均分配给小地主、富农和贫农,而政治局委员们却坚持要彻底地剥削地主、并按牺牲富人偏袒穷人的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原文结束> 这段跟《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出入。 <原文开始>最后的致命打击发生在1934年7月,其时,在瑞金的博古和在莫斯科的王明合谋从共产国际获取了一份指令,将毛泽东隔离起来,禁止他出息党内会议。从7月开始的三个月里,他被软禁在瑞金以西60英里处的云都,直到是年10月长征开始时才被释放。 </原文结束> <原文开始>一些不受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喜欢的毛派分子和党的前任领导人被留下来保卫根据地,其中包括粟裕、陈毅和翟秋白。毛泽东的两个孩子也被留了下来。</原文结束> 在《鲜为人知的故事》里,毛泽东在长征开始时抛弃贺子珍和孩子的事实被用作证明此人冷血无情的证据。 ## 主义与问题 <原文开始>自相矛盾的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社会和政治问题急需迫切和直接的解决,但胡适及其追随者在宣扬“多研究些问题”后,竟钻研起文学批评、古代史和考据这些不大实际的工作来。另一方面,许多“主义”和提倡根本变化的人走到工农中,直接研究他们的问题。很明显,胡适没有看到实用主义是稳定的美国社会的产物,那里容许自由检验问题和实行改造,而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完全缺乏实验和逐步改造所必须的社会政治条件。</原文结束>